摘要註: |
出生於淡水的施乾,在年方二十出頭的青年期就被延聘至台灣總督府工商課擔任技師,可以說是台籍人士中的菁英份子.日後施乾銜命調查艋舺地區乞丐的生活狀況,對行乞者有了深入的了解,並與他們建立起友誼之後,便決心全力投入乞丐救濟事業.他變賣家產,並得到父親與親族的支助,於1922年在艋舺建立了「愛愛寮」,作為收容.救濟乞丐的場所. 在成立「愛愛寮」之後,施乾經常到台北市街上帶回乞丐,並親自為他們清理身體.而施乾也知道單憑物質和居所上的接濟,並不是解決乞丐問題的根本之道,因此他也教導他們實用的工作技能,培養他們自給自足的能力,令他們在重回社會之後有自立謀生的可能.而「愛愛寮」所收容者,除了乞丐之外,也還包括精神病患.痲瘋病患,和鴉片癮者.在實際的救濟事業之外,接受過高等教育的施乾也憑著他對乞丐的深刻認識,和救濟乞丐的實務經驗,著書立說,寫成了《乞丐撲滅論》和《乞丐的社會生活》兩本書,希望藉由文字的傳播,讓更多人認識乞丐的問題,從而凝聚更豐厚的社會力量來協助他們.施乾在著作中甚至認為,若能有效地解決乞丐問題,才能免於資本主義經濟體制的崩潰,也才能防制共產主義.社會主義的擴張,由此可見施乾的理想性格.而提到施乾,就不能不提到他的日籍夫人施照子。出身京都富商家庭的清水照子,對施乾的作為非常佩服,一九三四年,他不顧家人的反對,下嫁施乾並且遠赴台灣,已名門閨秀之身扮演起艋舺居民口中「乞食母」的角色.一九四四年,施乾由於積勞成疾,以四十五歲的英年遽逝,清水照子一肩扛起愛愛寮的重擔,並且在戰後堅持留在台灣,直到2001年去世.近一甲子來,愛愛寮幾經轉型, 成為專門收容孤苦無依老人的「愛愛院」,但施乾當年的理想卻未曾遠去 |